“首届中国近代史全国青年高峰论坛”入选论文公告
经专家委员会评审,共有89篇论文入选“首届中国近代史全国青年高峰论坛”,公告如下:
| 				 序号  | 							 作者  | 							 题目  | 		
| 				 1  | 							 巴杰  | 							 一九二七至一九三七年的赤色店员工会研究  | 		
| 				 2  | 							 蔡炯昊  | 							 从民族国家回望帝国——政治文化转型与民国时期的清代历史记忆  | 		
| 				 3  | 							 蔡志鹏  | 							 “法西斯”概念在一九二〇年代中国的译介与论述  | 		
| 				 4  | 							 常国栋  | 							 战备与民生:战前南京国防建设中的土地征用纠纷(1935-1937)  | 		
| 				 5  | 							 陈海懿  | 							 英国视域中的国联调查团组建——基于英国档案文献的考察  | 		
| 				 6  | 							 陈默  | 							 阴谋、误判、解读:1940年成都抢米风潮中的反共摩擦  | 		
| 				 7  | 							 陈若愚  | 							 章学诚《浙东学术》篇发微  | 		
| 				 8  | 							 崔岷  | 							 游移于官绅之间:清廷团练办理模式的演变(1799-1861)  | 		
| 				 9  | 							 丁乙  | 							 1927年政权鼎革之际沪苏教育界的革命实践——以“打倒学阀”为中心的考察  | 		
| 				 10  | 							 董清平  | 							 失控与有序之间:从船户盗卖盐斤看战后国民政府的基层管控(1946-1949)——基于自贡盐业档案的统计分析  | 		
| 				 11  | 							 董笑寒  | 							 清代男性之间的同性关系研究  | 		
| 				 12  | 							 段金生  | 							 “绸缪”与“顺势”:蒋介石对川滇黔策略的演变(1926-1934)  | 		
| 				 13  | 							 段炼  | 							 “发明新理想”:尊君、改制与“公理”世界观的初创——以戊戌变法前康有为的思想演变为中心  | 		
| 				 14  | 							 冯峰  | 							 政治参与、财政汲取与中央集权——孔飞力论中国现代国家的形成  | 		
| 				 15  | 							 高旭东  | 							 胡适的“容忍政治”学说析论——以《自由中国》为主要考察对象  | 		
| 				 16  | 							 郭循春  | 							 细论第二次直奉战争与日本陆军——基于日文史料的深度考察  | 		
| 				 17  | 							 郭妍  | 							 汪伪政府“清乡”运动中的宣传活动  | 		
| 				 18  | 							 何树远  | 							 政潮与学潮:1920年代北京高校风潮研究——以北京国立八校教职员代表联席会议为中心  | 		
| 				 19  | 							 何志明  | 							 地方党部、政府与国民党中央:江浙地区的破除迷信运动(1928-1931)  | 		
| 				 20  | 							 贺江枫  | 							 1935年华北自治运动与国民政府的因应——以何应钦北上为中心  | 		
| 				 21  | 							 黄圣修  | 							 马其昶《清史.儒林传稿》研究  | 		
| 				 22  | 							 贾迪  | 							 民国时期的公共交通与城市空间的重构与演化——以北京为例(1924-1949)  | 		
| 				 23  | 							 贾国静  | 							 生态史观视野下的清代河工  | 		
| 				 24  | 							 姜子浩  | 							 寄食与竞食——豫东沦陷区伪军的粮食榨取与伪政权文武组织的互噬  | 		
| 				 25  | 							 蒋凌楠  | 							 从“阶级制度”、“阶级压迫”到“阶级斗争”二十世纪早期《共产党宣言》与阶级进化史观的接受  | 		
| 				 26  | 							 雷乐街  | 							 民国北京警察机关对非刑事性自杀事件的处理——以北京市馆藏档案为中心的考察  | 		
| 				 27  | 							 李飞龙  | 							 1950年代前期贵州清退帮工帮粮研究  | 		
| 				 28  | 							 李里  | 							 中共中央向苏区输送党员的组织机制(1930-1931年)  | 		
| 				 29  | 							 李欣然  | 							 “政”在体用之间——张之洞“中体西用”说的几种反响  | 		
| 				 30  | 							 李欣荣  | 							 仿周公摄政:载沣监国礼节纷争与宣统朝局的开端  | 		
| 				 31  | 							 李洋  | 							 他曾这样译注《大清律例》:《中国评论》所载哲美森译作述评  | 		
| 				 32  | 							 李永进  | 							 革命话语与话语革命:“新民主主义”在延安知识界的传播与认同  | 		
| 				 33  | 							 李玉铭  | 							 飞剪船时代:上海开埠初期的远洋贸易形态与结构——以远洋运输方式为中心  | 		
| 				 34  | 							 李哲  | 							 易代之际四川泸县的士绅权势与地方秩序(1911-1928)  | 		
| 				 35  | 							 梁晨  | 							 清华大学教职员群体规模与流动研究,1925-1952年——基于《教职员名册》的量化分析  | 		
| 				 36  | 							 梁勇  | 							 晚清公局与州县行政——以巴县为例  | 		
| 				 37  | 							 刘爱广  | 							 知识旅程与思想资源:《埃及近世史》在晚清中国  | 		
| 				 38  | 							 刘晨  | 							 太平天国时期江南地区的社会恐慌——兼谈太平军恐怖形象之成因  | 		
| 				 39  | 							 刘玉山  | 							 英国的南海政策探析(1920-1975)——以英国“外交部档案”为中心  | 		
| 				 40  | 							 柳德军  | 							 民国“保长”:一个特定时代的历史记忆——基于20世纪40年代甘肃乡镇保长群体结构的分析与思考  | 		
| 				 41  | 							 鲁卫东  | 							 派系问题与党权竞逐:国民党省党部改组与地方政治生态(1927-1944)——以安徽省为例  | 		
| 				 42  | 							 马建标  | 							 “塑造烈士”:五四时期的“民族气场”与反日运动的展开  | 		
| 				 43  | 							 马瑞  | 							 “国家声音”:民国广播与国语运动——以中央广播电台为中心考察  | 		
| 				 44  | 							 毛光远  | 							 南京国民政府军马补充机制与相关困境考察  | 		
| 				 45  | 							 潘晓伟  | 							 “防俄”到“联俄”——1880年代清政府对朝政策变化的轨迹  | 		
| 				 46  | 							 裴艳  | 							 民国初期奉天省破解财政困境考察  | 		
| 				 47  | 							 瞿骏  | 							 觅路的小镇青年——钱穆与五四运动再探  | 		
| 				 48  | 							 史展  | 							 宣统二年疆臣两次联奏阁会并立奏电考析  | 		
| 				 49  | 							 宋帮强  | 							 光复初期谢雪红与中共台湾地下党关系研究  | 		
| 				 50  | 							 孙健伟  | 							 “到苏区提款”:苏区为上海中共中央输送黄金之考察——以赣东北、中央苏区为中心  | 		
| 				 51  | 							 孙凯  | 							 銮舆西播与中枢重建:庚辛国变期间留京官员奔赴行在考实  | 		
| 				 52  | 							 孙扬  | 							 香港爱国左派社会述论  | 		
| 				 53  | 							 汪红娟  | 							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食盐走私与缉私研究  | 		
| 				 54  | 							 王刚  | 							 己亥建储前后的“权”与“言”:武昌“假光绪案”考析  | 		
| 				 55  | 							 王丽  | 							 杨格离华前后:战后国民政府财政金融政策的历史考察  | 		
| 				 56  | 							 王美平  | 							 日本对载泽使团访日考察之因应考辨  | 		
| 				 57  | 							 王萌  | 							 二十世纪初日本外务省的对华舆论操控——以《同文沪报》为例的考察  | 		
| 				 58  | 							 王亚莉  | 							 论山西解放区村干部在妇女离婚问题中扮演的角色  | 		
| 				 59  | 							 王英俊  | 							 日军侵粤前夕的广东军政关系  | 		
| 				 60  | 							 王玉  | 							 分化与联合:“己亥建储”前后的废立派与反废立派  | 		
| 				 61  | 							 魏兵兵  | 							 公法、主权与利益:一战时期北京政府对德侨财产之处置  | 		
| 				 62  | 							 吴敏超  | 							 苏南反“清乡”:中共干部汪大铭的作战与生活  | 		
| 				 63  | 							 吴云峰  | 							 向何处争女权——论华中根据地对传统婚姻习俗的改造  | 		
| 				 64  | 							 吴志山  | 							 开滦煤矿代管事件的历史考察(1948—1952)  | 		
| 				 65  | 							 武向平  | 							 近代日本在华资源“调查”及盗绘图表  | 		
| 				 66  | 							 项浩男  | 							 缩影:胡宗南与第七分校的创立和办学  | 		
| 				 67  | 							 徐鹤涛  | 							 穷国外交——北洋政府外交经费之研究  | 		
| 				 68  | 							 徐鹏  | 							 苏联经验与本土实践——建国前旅大地区对工人工资制度的探索  | 		
| 				 69  | 							 杨豪  | 							 社会流动视域下的土地改革再探讨——以冀中解放区为中心的考察  | 		
| 				 70  | 							 杨思机  | 							 民国北京政府蒙藏事务机构的设立和改革  | 		
| 				 71  | 							 杨泰华  | 							 文化现实差异与革命理论调整:1920年代“大地主”的概念使用及指向变迁  | 		
| 				 72  | 							 于海兵  | 							 近代中国“自我意识”的危机——以梁启超的“大我”“小我”论述为例  | 		
| 				 73  | 							 于之伟  | 							 初掌大工厂:中共对鞍钢的接管与早期复产(1948-1949)  | 		
| 				 74  | 							 岳鹏星  | 							 晚清时期铁路厘金发源探析  | 		
| 				 75  | 							 臧玉冰  | 							 甲午战后日本对华商约外交之探析(1895—1903)  | 		
| 				 76  | 							 张德明  | 							 鼎革前后的抉择:1949年燕京大学的众生相  | 		
| 				 77  | 							 张会芳  | 							 “风成于气”:辛亥五四期间的安重根戏剧编演与民族主义  | 		
| 				 78  | 							 张文俊  | 							 抗战初期红军改编及出动  | 		
| 				 79  | 							 张文涛  | 							 “阶级中国”的塑造与改造:后五四时代马克思主义史学话语对社会革命的回应  | 		
| 				 80  | 							 张雅倩  | 							 战后初期大陆台胞返籍研究  | 		
| 				 81  | 							 张艺维  | 							 道光朝陋规整顿与朝政困局探微——以道光末年晋抚王兆琛复设陋规案为中心  | 		
| 				 82  | 							 张印举  | 							 日伪北平坊里制度初探  | 		
| 				 83  | 							 赵妍杰  | 							 为了人生幸福:五四时期家庭革命的个体诉求——兼论胡适与五四时期的家庭革命  | 		
| 				 84  | 							 郑善庆  | 							 1940年代史学著述的评判标准问题——以审查意见为中心的探讨  | 		
| 				 85  | 							 周海建  | 							 制度的惯习:清末新政以前中文世界对西方内阁的认知与想象(1840-1900)  | 		
| 				 86  | 							 朱东北  | 							 行易知难:南京国民政府民众政策与社团的制度建构(1927-1931)  | 		
| 				 87  | 							 朱时宇  | 							 电波中的权势转移:“二二八”事件中的广播与政争——以台北广播电台为中心  | 		
| 				 88  | 							 朱文哲  | 							 西历·国历·公历:近代中国的历法“正名”  | 		
| 				 89  | 							 左攀  | 							 论清朝灭亡的民粹因素——以广西谘议局档案为中心  | 		
(按作者姓氏拼音排序)
	
中国史学会秘书处将于近日向入选者发送正式邀请函。未入选者,恕不逐一通知。
	
中国史学会
2018年10月22日
